投诉建议

投诉建议

类型:

内容:

联系人:

联系方式:

提交

绘好新时代江苏画卷 江河清亮万物生

发布时间: 2023-03-13
浏览量: 548

  江豚逐浪、白鹳盘旋,这是过去一年里,江苏的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下的珍贵画面。江苏水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9%,居全国之首,也是全国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类型齐全,“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态系统特点,更是造就了江苏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物种种类的丰富性。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向记者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新变化,让人们体会到生物多样的江苏之美。 

生态改善,江阔凭“豚”跃 

 “咔嚓、咔嚓。”武家敏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来到南京中山码头的长江滨江风光带,架好相机,调整好角度,等候了几分钟后,终于看到了江豚的踪迹。 

 “那儿有几只江豚在跳跃。”几道黑色的影子在江面上闪过,他又迅速按了几下快门。 

  在中山码头这一片,武家敏是老面孔。他有几个特殊的身份,追拍江豚16年的公益摄影师、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等。这些年,他常扛着“长枪短炮”见证长江生态的变化。 

  “从2007年开始,我奔走在长江两岸,寻找、观测、拍摄江豚,迄今已累计拍摄了数万张江豚观测照片和数百段江豚目击视频。这些年,生态环境部门取缔散乱脏差港口码头,整治、修复岸线生态,长江沿岸的生态破坏问题逐一解决,我的镜头也见证了长江生态的改善和江豚种群的扩大,我本人更成为江豚观察专业人和江豚保护志愿者。” 武家敏说。 

  近年来,长江江苏段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现重点物种的调查观测结果较历史数据均有较大突破,不仅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东方白鹳、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江苏的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这些数字增长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部门的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告诉记者:“目前,沿江8市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本底调查,记录物种4124种,基本覆盖江苏省常见物种类群。以江豚为例,我们在南京至南通等多个重要江段设立固定观测站(点),持续监测重要水生生物多样性。其中,镇江长江豚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已完成固定观测点的基础建设,开展了区内长江江豚等的调查与监测。” 

  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率先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举措,让“美丽江苏”的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 

  “2022年,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保护新路子。生态向好与否,生物多样性指标最具说服力。2022年江苏部署建设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持续推动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物种数更新到6903种,比上一年新增857种,其中近六成为水生生物。”王天琦告诉记者。 

  实现DNA识别水生生物,鸟类AI识别 

  摸清底数、精心呵护是一方面,近年来江苏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和渠道方面有了创新之举,让物种“待遇”进一步提升。  在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的背景下,江苏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环境DNA对水生生物物种进行观测与识别,可以高效快捷地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 

  王天琦进一步对这个“DNA验身份”的方法进行了解释。“与传统的监测方式不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环境DNA的监测方法对水生生物进行身份识别,不仅不打扰生物日常作息,还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更具有监测范围更广、可重复性等优势。目前,这也逐步成了监管部门常态化监测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有这种VIP待遇的不仅有水下游的,更有天上飞的。 

  这天,一只水鸟掠过洪泽湖水面,湿地旁的光学监测装置迅速采集到这一画面,通过抓取高清摄像头记录下的“尾、足、喙”等细节,AI算法对比特征后,判断这只水鸟为白鹭,并在终端系统内记录下时间和数据。这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鸟类AI识别系统,已在洪泽湖湿地、镇江长江豚类保护湿地进行了搭建与测试。 

  王天琦告诉记者:“这个系统是江苏在生态监测领域开拓的新方向,能够通过高清摄像头的拍摄与AI智能学习算法,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对比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做到了24小时随时监测查看,而且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快速掌握鸟类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 

  未来,这个系统将全面运用于江苏20个首批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中。有了新技术的保驾护航,一旦物种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保护,从而进一步增强江苏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能力。 

瞄准“小斑化”等难题,力保生态空间完整性 

  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江苏也不是一帆风顺。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不仅如此,“一山二水七分田”,江苏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在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较高的省情下,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小斑块”“破碎化”的情况。 

  为有效缓解这一难题,江苏确立生态空间管控区在国土空间开发的优先地位,出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办法,严格把关“开天窗”的调出方式,防止生态空间破碎化、孤岛化。 

  ——画框子、定规则。2018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21%。2020年,为了进一步有效衔接优化生态空间,发布《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全省生态空间面积达到2.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2.49%。 

  ——创新路、扩面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实施五大类59个工程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逐步串联多个重要生态节点,扩大动植物栖息生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随着一系列生态监管、生态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中华虎凤蝶、宝华玉兰等多种特有物种、乡土物种的交流扩张通道被逐步打通,栖息生境范围明显增大,破碎化、孤岛化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王天琦说。 

  近年来,江苏还实施退养还滩、退圩还江、植被恢复等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全省修复湿地3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4.3%。  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滩涂湿地一带,为大批珍稀鸟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环境。南京—苏州一带的江苏省南部区域农田、森林、城市、沿江淡水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也成为越来越多鸟类的栖息地和补给站。  把握“生态限度”、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当下,8500万江苏人民正在以创新的举措、长远的布局共同守护“新时代鱼米之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同江苏代表共商国是,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语重心长、言近旨远,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行动指南。”王天琦说。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江苏,我们期待更多鱼鸟回归的画面能被镜头记录下来,更期待一个江河清亮万物生的江苏画卷被不断绘就。

分类名称
新闻资讯